前不久杨方配资,德国一家磁铁制造商VAC突然宣布了个消息,说他们搞出了一种完全不含重稀土元素的钕铁硼合金,性能还能跟传统稀土磁体打个平手。
这事听起来好像不大,但你要知道,这背后可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说白了,这就是西方国家想要摆脱对中国稀土依赖的一个信号弹。而中国,正握着全球70%的稀土市场份额,这张牌到底还能打多久?
1. 一夜之间,全球都在研究“不用稀土”
你可能不知道稀土有多重要。别看名字里有个“土”字,这玩意儿可是现代工业的“维生素”。
无论是手机、战斗机,还是风力发电机等等,几乎所有高科技产品都离不开稀土。
而现在这个市场,中国一家就占了七成。
但现在情况变了。
美国那边,Niron Magnetics公司的铁氮永磁体已经进入试产阶段,年产量5吨。虽然性能还比不上传统稀土材料,但胜在便宜,关键是不含一点稀土元素。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搞出的纳米复合永磁体,性能已经接近中低端钕铁硼磁体水平。
就连剑桥大学都跟DeepMind合作,用AI从数百万种材料里筛选出几十种潜在的稀土替代品,其中三种已经进了实验室验证阶段。
这些动作,表面上看是技术突破,实际上是一场针对中国稀土优势的集体突围。
2. 美国的“内外两手”战略
2022年,美国商务部发布了一份报告,直接承认美国在高性能永磁体领域“几乎完全依赖进口”杨方配资,这构成了“重大风险”。
这话说得挺直白,翻译过来就是:我们不能老被中国卡脖子。
对内,美国政府开始撒钱。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什么政策工具都用上了,就为了扶持本土稀土产业和“无稀土”永磁体研发。
对外,老套路又来了。以所谓“国家安全”为由,把一堆中国稀土企业拉进实体清单,限制贸易往来和技术合作。
这招数我们见多了,从华为到中兴,从字节跳动到大疆,美国总是这一套。现在轮到稀土行业了。
3. 欧洲的“抱团取暖”
欧洲人也不闲着。
欧盟推出了“欧洲关键原材料联盟”计划,把稀土列为关键原材料之一。听起来很正式,实际上就是欧洲各国商量着怎么减少对中国稀土的依赖。
9月25日,有消息说G7正在考虑给稀土设个价格下限,除此之外,还要对中国出口的稀土产品征税。
这简直是典型的既要又要。一边说中国稀土倾销,一边又担心中国限制出口。
韩国材料科学研究院也没闲着,开发的两步晶界扩散工艺已经能让磁体性能达到传统重稀土永磁体的水平。
全世界都在研究怎么不用中国稀土,这事确实值得警惕。
说穿了,就是被中国的稀土王牌给吓到了。
中美贸易摩擦这几年杨方配资,美国频频对中国挥舞关税大棒,断供芯片,各种卡脖子手段用得飞起。
中国也不是吃素的,在稀土这张牌上做足了文章。
2019年,中国稀土出口暴跌,美国稀土价格立马暴涨。2021年,中国再次调控稀土出口配额,全球稀土市场又是一阵鸡飞狗跳。
西方国家这才意识到,原来中国也有能卡他们脖子的东西。
于是,一场全球性的“去稀土化”竞赛就这么开始了。
4. 技术突破带来的现实威胁
别小看这些技术进展。
虽然现在的替代材料在性能上还比不上稀土永磁体,但技术这东西,进步速度有时候超乎想象。
就像当年的液晶显示器,刚出来的时候又贵又差,现在满大街都是。
德国VAC的不含重稀土钕铁硼合金,韩国的两步晶界扩散工艺,美国的铁氮永磁体。。。这些技术可能还不成熟,但趋势已经很明显了。
一旦这些替代技术在某些应用场景中实现突破,中国稀土的市场份额就会受到冲击。
现实点说,短期内稀土材料仍然会是主流。
现有稀土材料在高温稳定性和磁能积等关键性能指标上,优势还是很明显的。
替代材料虽然在进步,但性能局限、技术路径复杂、产业转型成本高昂,这些问题不是一时半会儿能解决的。
长期来看,稀土永磁体在航空航天、精密工业、高性能电动汽车等高端领域,地位还是比较稳固的。
但在中低端市场,特别是对体积和效率要求相对宽松的应用场景,“无稀土”永磁体可能会逐步渗透。
这就像智能手机替代功能机一样,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但趋势一旦形成,就很难逆转。
5. 我们该怎么应对?
面对这场“去稀土化”的全球竞赛,中国不能坐以待毙。
首先,要加大在稀土加工和应用技术方面的投入。光有资源优势还不够,技术优势才是长久之计。
其次,要建立更加完善的稀土产业链。从开采到加工,从材料到应用,形成完整的产业生态。
最后,也要适度开展自己的“替代技术”研究。不能只依赖现有优势,也要为未来可能的技术变革做准备。
毕竟,在这个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没有什么优势是永恒的。
今天的王牌,可能就是明天的累赘。关键是要始终保持技术领先,让别人跟着我们跑,而不是我们追着别人跑。
这场围绕稀土的全球博弈才刚刚开始,胜负还远未分出。但有一点可以确定:谁掌握了核心技术,谁就掌握了未来的主动权。
道正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